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掠过十堰武当山的金顶,一辆满载着希望的客车正缓缓驶出客运站,车窗外的鄂西北群山渐渐退去,取而代之的是中原大地的广袤平原——这是一条连接着“道教圣地”与“北宋故都”的公路线,一趟从十堰到开封的汽车旅程,不仅是一次空间的跨越,更是一场穿越时光的文化漫游。
出发:山城的车轮与远方的期盼
十堰,这座因车而兴的山水之城,坐落在秦巴山脉的褶皱里,清晨的客运站里,背着行囊的旅客三三两两:有赶往开封做生意的商贩,提着装满山货的编织袋;有放寒假的大学生,拖着行李箱期待古城的烟火气;还有一对老夫妻,戴着老花镜研究地图,说要去看开封的“清明上上河”,广播里传来“开往开封的客车即将发车”的提示,司机老王揉了揉眼睛,发动了这辆跑了十年这条线的“老伙计”。
客车驶出城区时,还能看到东风汽车的厂房在晨雾中若隐若现——这座“车城”的工业基因,与即将抵达的开封“宋韵”文化,本就是中国南北文明的奇妙碰撞,车轮压过汉江支流的桥面,溅起细碎的水花,十堰的青山渐渐变成远方的黛影,旅程正式拉开序幕。
途中:从巴山到中原的风景变奏
“十堰到开封,全程680公里,预计跑8个多小时。”老王对着后视镜说,顺手打开了车载音乐,悠扬的二胡声响起,是《赛马》的欢快旋律,像极了这条路上的情绪起伏。
前半程,车在秦巴山区的盘山公路上蜿蜒,左侧是峭壁上倔强的青松,右侧是深谷里奔流的溪水,隧道一个接一个,光影在车窗上明明灭灭,有乘客开始晕车,闭着眼靠在椅背上;有小朋友趴在窗边,指着远处“疑似野猪”的影子惊呼;卖零食的推车推过来,泡面的香气和山货的甜香混在一起,是长途汽车里最熟悉的“人间烟火”。
中午时分,客车驶入南阳盆地,视野豁然开朗,金色的麦田一望无际,田埂上的白杨笔直地伸向远方,车在南阳服务区停靠,大家下车活动筋骨:老两口买了热腾腾的羊肉汤,年轻人捧着手机刷短视频,司机老王则蹲在车头,检查着轮胎——这条线他跑了太多次,每个坑洼、每个弯道都刻在脑子里。
“过了郑州,就快到开封了。”老王拍了拍方向盘,下午的阳光变得柔和,车窗外的村庄渐渐多了起来,红砖瓦房、袅袅炊烟,偶尔还能看到农人在田里割白菜,一派中原田园的宁静景象,有乘客开始讨论开封的美食:“听说鼓楼夜市的灌汤包一咬就流油!”“还有开封府的包公鱼,想想就流口水!”笑声在车厢里荡开,疲惫仿佛被这些期待冲淡了不少。
抵达:古城门下的烟火与重逢
傍晚六点,客车缓缓驶入开封长途汽车站,当“开封站”三个大字映入眼帘时,车厢里突然沸腾起来:老夫妻攥着地图互相提醒“慢点走”,商贩麻利地收拾山货,大学生背着书包蹦下车,深吸一口气:“开封,我来了!”
站外,华灯初上,鼓楼夜市的灯火穿透暮色,糖炒栗子的香气、烤串的烟火气、小贩的吆喝声交织成最动人的“开封欢迎曲”,有旅客拖着行李箱直奔夜市,有的则站在公交站牌下,仔细辨认着通往老家的线路。
司机老王没有立刻离开,他靠在车边,看着旅客们四散奔向各自的远方,脸上露出温和的笑,这辆从十堰开来的汽车,像一座移动的桥梁,把秦巴山区的淳朴与中原古城的厚重连接起来,他记得有个每年都坐这趟车的老太太,总带着自己种的猕猴桃去开封看孙子,今年还多了一罐武当山的蜂蜜;也记得有对情侣,三年前在这辆车上相识,今年特意选了同样的日子“重走浪漫路”。
“走吧,收车了。”老王拍了拍车身,像在对老伙计说话,夜色中,客车缓缓驶出车站,车灯划开古城的夜色,而那些带着期盼与温暖的故事,早已融入开封的街巷,成为这座古城新的注脚。
从十堰的青山到开封的古城,这趟汽车旅程,丈量的不仅是680公里的距离,更是中国人对远方的向往、对重逢的渴望,车轮滚滚,载着山货、梦想与烟火,在南北大地上书写着平凡而动人的篇章——或许这就是旅行的意义:出发时带着期待,抵达时满载温暖,而沿途的每一公里,都是生活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