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清晨的薄雾还未完全散去,景德镇陶瓷大道的长途汽车站里已渐渐热闹起来,背着画板的年轻艺术家、提着茶篓的返乡老者、攥着车票的打工青年……不同的人带着相似的期待,踏上了从“瓷都”景德镇驶向安徽的汽车,这趟跨越两省的旅程,不仅是地理上的位移,更是一场串联起陶瓷文化、皖风徽韵的流动盛宴。
出发:瓷都的晨与行
景德镇与安徽,本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地理上看,两地同处皖赣交界,自古便是商旅往来的要道;从文化上看,徽州商贾曾将景德镇的瓷器贩往全国,而安徽的宣纸、徽墨,也曾是景德镇匠人案头的必备之物,随着交通网络的完善,汽车成了连接两地的“毛细血管”,让这份渊源更加紧密。
早上7点半,从景德镇汽车站发往合肥的班车准时出发,这是一辆整洁的空调大巴,车身印着“皖赣情”的字样,像一条纽带,将两省紧紧相连,司机师傅傅师傅是位经验丰富的“老司机”,在这条线上跑了十几年,对沿途的每一处弯路、每一个小镇都了如指掌。“每天早上这趟车,乘客里一半是去安徽做生意的,一半是去旅游的。”傅师傅边转动方向盘边笑着说,“安徽人爱吃咱景德镇的瓷泥煨鸡,咱景德镇人爱去黄山看云海,这车啊,载的都是人情味儿。”
刚上车时,邻座是一位背着画夹的美术学院学生,她正低头翻着一本徽派建筑素描集。“我是去安徽宏村写生的,”她抬起头,眼睛亮晶晶的,“景德镇教会我陶瓷的线条,而我想去安徽看看徽派建筑的‘马头墙’,那种黑白灰的韵律,感觉和陶瓷的釉色有相通之处。”她的声音里充满了对艺术的向往,让整个车厢都染上了几分文艺气息。
途中:穿越时光的风景
汽车驶出景德镇市区,窗外的景致渐渐从鳞次栉比的瓷房,变为连绵起伏的丘陵,初春的皖赣大地,油菜花已经迫不及待地铺展开来,金色的花海在阳光下翻涌,与远处青瓦白墙的村落相映成趣,路上偶尔会经过古老的村落,斑驳的土墙、石板桥下潺潺的溪流,仿佛在诉说着“小桥流水人家”的千年故事。
中途停靠在一个叫“流口镇”的小站时,几位提着竹篮的阿婆上车,篮子里装着新鲜的笋干、茶叶和手工米糕。“这是自家做的,去合肥给孩子们带点。”一位阿婆操着带着皖南口音的普通话,热情地同邻座乘客分享,米糕的甜香在车厢里弥漫开来,瞬间驱散了旅途的疲惫,有乘客好奇地问阿婆,这笋干是怎么做的?阿婆便细细讲起:要选春雨后的嫩笋,用沸水焯过,再放在太阳下晒干,最后用柴火熏制……一番话,让车厢里充满了烟火气。
路过东至县时,司机傅师傅特意放慢了车速,指着远处的一座古塔说:“那是‘东至文塔’,有三百多年历史了,以前安徽的学子进京赶考,都要来这里拜一拜,祈求文运昌盛。”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古塔在暮色中静静矗立,塔身上的砖瓦刻着岁月的痕迹,让人不禁想起“徽州文风甲天下”的辉煌过往。
抵达:徽州的风与情
傍晚时分,汽车终于抵达合肥汽车站,当车门打开的瞬间,一股夹杂着湿润水汽的空气扑面而来,与景德镇干燥的陶瓷气息不同,这里的空气里仿佛带着徽州山水的灵气。
出站口处,早已有人举着接站牌等候,有白发苍苍的老人颤巍巍地迎上来,接过远行归来的孙子的行李;有年轻的情侣紧紧相拥,低声诉说着思念;还有商人匆匆走向停车场,手机里响着催促签约的电话……每个人的脸上,都写着“抵达”的安心与喜悦。
对于像美术学院学生这样的旅人而言,安徽的画卷才刚刚展开,她会在宏村的月沼边画下清晨的薄雾,在西递的巷弄里寻找马头墙的影子,在黄山之巅迎接第一缕晨光,而对于那些带着家乡特产的阿婆、奔波于商路的商人来说,这趟汽车之旅,是连接故土与远方的纽带,承载着最朴素的牵挂与期盼。
从景德镇到安徽,汽车行驶的不仅是几百公里的路程,更是一场文化的交融与心灵的回归,车轮滚滚,碾过的是岁月的痕迹,串联起的是瓷都的匠心与徽州的雅韵,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这趟承载着故事与情感的汽车之旅,终将在皖赣大地上画上一个温暖的句号,而那些在车厢里相遇的人、分享的事,也将成为旅途中难忘的风景,永远留在记忆的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