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六点半,绵阳南湖汽车站已经泛起淡淡的人声,雾气还未完全散尽,站前的指示牌上,“万源”两个字在晨光中显得格外清晰,我提着简单的行囊,汇入等候安检的人流,准备踏上这场穿越大巴山的汽车之旅,从科技之城绵阳到红色万源,300多公里的路程,不仅是地理空间的跨越,更是一场感受蜀地风土人情的移动修行。
出发:绵阳的晨与序曲
作为四川第二大经济体,绵阳的清晨总带着几分都市的忙碌,车站内外,电子屏滚动着发车信息,售票窗口前,工作人员熟练地打印着车票,广播里用双语播报着各班次目的地,我乘坐的是上午七点开往万源的直达班车,车型是常见的宇通大巴,车身蓝白相间,干净整洁,司机师傅正仔细检查轮胎,乘务员则忙着将乘客的行李逐一放进行李舱,嘴里念叨着:“大家把贵重物品随身带好,万源那边早晚温差大,记得加衣服。”
七点整,大巴准时发车,驶出城区时,窗外的景象渐渐从高楼林立变为绿意盎然的郊野,涪江如一条碧绿的绸带,沿着公路蜿蜒流淌,远处的富乐山在薄雾中若隐若现,仿佛在为这座“中国科技城”送行,车厢内,乘客们大多安静地刷着手机,或望着窗外发呆,偶尔有几句低声的交谈,大多是关于万源的探亲或公务——一位阿姨正打电话告诉老家的亲人:“我中午就到,炖了你们爱吃的腊肉。”
途中的山水长卷
汽车沿G65包茂高速向北行驶,逐渐驶入盆地边缘的丘陵地带,路边的田埂上,农人已开始了一天的劳作,油菜花刚谢,留下满地翠绿的茎叶,几只白鹭悠闲地踱步,与远处的农家构成一幅恬静的田园画卷,随着海拔逐渐升高,山势渐渐陡峭,隧道也多了起来,一个个幽深的隧道如时光通道,将窗外的光影瞬间切换:刚穿过植被茂密的“青山隧道”,眼前便豁然开朗,露出裸露的红色岩石,那是大巴山特有的丹霞地貌,在阳光下泛着温暖的光泽。
中午时分,车停宣汉服务区,乘客们三三两两下车活动筋骨,服务区的小吃摊前热闹起来:狼牙土豆的香气、钵钵鸡的麻辣、凉面的清爽,勾起了不少人的食欲,我买了一杯当地的花茶,坐在台阶上慢慢喝着,听邻座的大叔和司机师傅聊天:“这条路比以前好走多了,以前从绵阳到万源要走一天,现在五六个小时就到了,高速修通后,串亲戚都方便多啦!”司机师傅笑着点头:“可不是嘛,年底还要再扩宽,以后跑起来更稳当。”
重新上路后,大巴驶入真正的山区,盘山公路如一条巨龙,缠绕在层峦叠嶂之间,车窗外的景色愈发壮丽:远处是连绵的青山,近处是飞泻的瀑布,山间云雾缭绕,偶尔能看到几户人家散落在山坳里,屋顶升起袅袅炊烟,一位靠窗的老奶奶指着远处的山峰对孙子说:“那就是咱大巴山,当年红军长征时,就在这一带打过仗呢。”孩子的眼睛里闪出好奇的光,或许,这段旅程也在他心中种下了一颗红色的种子。
抵达:万源的烟火与温度
下午两点,当广播里传来“万源站到了”的提示时,车厢里响起一阵轻微的骚动,我望向窗外,群山环抱中的万源城区显得小巧而精致,楼房依山而建,一条清澈的河流穿城而过,在阳光下波光粼粼,车门打开,一股夹杂着草木清新的空气扑面而来,与城市的喧嚣截然不同。
车站外,早已等候多时的亲友们热情地迎上来,拥抱、寒暄、接过行李,一声声“回来了”的问候,让奔波的疲惫瞬间消散,我背着包走出车站,回头望了一眼那辆蓝色的班车,它正缓缓启动,准备踏上返程的旅途,而我知道,这场从绵阳到万源的汽车之旅,不仅让我跨越了三百公里的山水,更让我感受到了蜀地大地的广袤与温情——从都市的繁华到山城的静谧,从陌生人的微笑到亲友的等候,车轮滚滚间,每一公里都是风景,每一程都有故事。
或许,这就是汽车旅行的意义:它让我们在移动中看见世界,在抵达时感受温暖,而绵阳到万源的这条路,就像一条纽带,将科技与红色、现代与古朴、远方与故乡,紧紧地连在了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