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气温逐渐走低,很多车主都习惯了启动车辆后先热车几分钟,然后再上路,这固然是好习惯,但“热车做保养”这个概念,并不仅仅指简单的原地热车,它更涵盖了在季节交替或特定保养周期内,结合车辆热机状态进行的一系列科学养护操作,正确的“热车做保养”能有效延长车辆寿命,保障行车安全,尤其在寒冷的冬季更显重要。
为何要“热车做保养”?—— 状态更佳,效果更佳
车辆经过一段时间的行驶,发动机、变速箱等核心部件达到正常工作温度时,机油会充分润滑,各部件之间的间隙也处于最佳状态,此时进行某些保养项目,相比冷车状态,有以下优势:
- 机油更顺畅,检查更准确:冷车时机油粘度较高,流动性差,热车后,机油温度升高,粘度降低,能更好地润滑发动机内部,并且在检查机油液位时,读数也更准确。
- 部件更“配合”,操作更顺畅:热车状态下,金属部件热胀冷缩后达到设计间隙,一些需要拆卸或检查的部位(如节气门、喷油嘴等)更容易操作,且能减少对部件的意外损伤。
- 排放更稳定,检测更真实:对于尾气排放相关的检测或保养,热车状态下的数据更能反映车辆的真实工况,有助于准确判断问题。
- 冬季特殊需求:冬季气温低,机油、变速箱油等流动性变差,热车能让这些油液迅速达到工作温度,确保润滑和传动效果,减少冷启动磨损。
“热车做保养”具体包含哪些内容?
“热车做保养”并非指所有保养项目都必须在车辆剧烈行驶后进行,而是根据保养项目的需要,选择在适当的“热车”状态下操作。
-
常规检查类(建议热车后进行):
- 机油液位检查:这是最常见的一项,车辆停驶一段时间(过夜)后,冷车状态下检查机油液位是标准操作,但若想了解车辆运行后的机油消耗情况或热车状态下的机油压力,可在适当热车后通过机油尺检查(需参照车辆手册,部分车型热车后检查更准)。
- 冷却液(防冻液)检查:热车后冷却液温度较高,压力升高,此时检查冷却液液位应在“MAX”和“MIN”刻度之间,但需注意开启冷却液壶盖时要用毛巾包裹,防止烫伤,冷车检查则更安全方便。
- 刹车系统检查:热车后刹车系统温度升高,可以更直观地感受刹车力度是否均匀,有无异响或拖滞现象。
- 轮胎检查:热车后轮胎温度升高,气压会略有上升(约0.2Bar),此时检查轮胎气压应参考车辆手册中“热车胎压”标准,或以冷车胎压为准,避免过度充气。
-
深度保养类(需专业操作,结合热车状态):
- 更换机油和机油滤清器:虽然更换操作通常在冷车时进行(方便放净旧机油),但更换后启动车辆热车,检查有无漏油,并观察机油压力是否正常,是必要步骤。
- 清洗节气门、喷油嘴:这些部件在高温下更容易积碳,热车状态下,积碳可能更软化,清洗效果可能更好,但具体操作需按专业流程进行。
- 检查/更换变速箱油:对于自动变速箱,热车状态下检查油液颜色和气味,以及进行油液循环更换,能确保油液充分流动,更换更彻底。
- 检查三元催化器:三元催化器在高温下工作效率更高,热车状态下检查其工作状态是否正常,有助于判断排放系统健康状况。
冬季“热车做保养”的特别注意事项
冬季是车辆“热车做保养”的关键时期,以下几点需要特别注意:
- 热车时间不宜过长:现代汽车电子喷油系统已取代化油器,无需长时间原地热车,启动后低速行驶(如时速低于40公里)缓慢热车1-2分钟即可,这样既能达到热车目的,又能节省燃油,减少积碳和尾气排放,原地长时间热车反而会增加油耗和发动机磨损。
- 选择合适的机油:冬季应根据车辆手册要求,选用粘度等级合适的冬季机油(如0W-20、5W-30等),确保低温流动性好,减少冷启动磨损。
- 关注电瓶状态:低温下电瓶性能下降,热车和行驶过程中要注意观察仪表盘电瓶指示灯,如有异常及时检查。
- 玻璃水和防冻液:确保玻璃水冰点符合当地冬季最低气温,防冻液液位在正常范围内,且冰点足够低。
- 专业保养很重要:“热车做保养”中的深度保养项目,建议前往正规4S店或专业维修机构,由专业技师操作,确保保养质量和行车安全。
“热车做保养”是爱车养护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不是简单的“先热车再保养”,而是科学地结合车辆热机状态进行更精准、高效的检查与维护,尤其在冬季,掌握正确的“热车做保养”方法,能让您的爱车在严寒中保持最佳状态,为您温暖出行保驾护航,定期保养,科学养护,才能让您的座驾长久陪伴。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