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车上路,最怕的就是“万一”——小到剐蹭划痕,大到碰撞事故,不仅修车费让人肉疼,还可能影响日常出行,车损险作为车辆保障的“主力军”,主要负责赔偿自己车辆的维修费用,但你知道吗?它的保障范围并非“无死角”,许多特定场景下的损失需要通过“附件险”(即车损险的附加险)来补充,我们就来聊聊车损险附件险那些事,帮你为爱车搭建更全面的保障体系。
什么是车损险附件险?
车损险附件险,指的是在投保车损险的基础上,可选择性附加投保的一系列保险险种,2020车险综合改革后,车损险的保障范围已扩大,将玻璃单独破碎险、自燃险、发动机涉水险等原本需要单独购买的附加险纳入主险责任,但仍有部分高频风险需要通过附加险覆盖,主险“兜底”基础损失,附件险则“查漏补缺”,针对特定场景提供额外保障。
常见车损险附件险有哪些?作用是什么?
不同驾驶习惯、用车环境,需要的附加险也不同,以下几类是市场上较常见的附件险,车主可根据自身需求选择:
医保外医疗费用责任险(附加第三者责任险)
- 保障场景:发生交通事故造成第三方(人)伤亡,且产生的医疗费用不在医保范围内(如进口药、特殊器材费等)。
 - 作用:第三者责任险主要赔偿医保内费用,而此附加险可覆盖“医保外缺口”,避免车主自费承担高额医疗费,若第三方需使用进口支架,费用数万元,医保外责任险就能帮你分担这笔支出。
 
车轮单独损失险
- 保障场景:车轮(含轮胎、轮毂、轮罩)单独损坏,如爆胎、轮毂被剐坏、轮胎被扎等非碰撞事故。
 - 作用:车损险对“车轮单独损失”免责(除非是整车事故导致的连带损失),此附加险专门解决“爆胎不赔”“轮毂被划不赔”的痛点,常跑高速、路况复杂或轮胎价值较高的车主,建议附加。
 
新增设备损失险
- 保障场景:车辆自行加装设备的损失,如导航仪、音响、行李架、尾翼、内饰改装等。
 - 作用:车损险只保障原厂设备,加装部分若遇事故或单独损坏,无法获赔,此附加险可为“个性化爱车”保驾护航,尤其对于经常改装或加装实用设备的车主(如新能源车车主加装充电桩)。
 
车身划痕损失险
- 保障场景:无明显碰撞痕迹的车身表面划痕,如被钥匙划伤、恶意刮擦等。
 - 作用:针对“小剐蹭不心疼,大修车肉疼”的尴尬,新车、停在露天停车场或经常停放在人员密集区域的车主,可附加此险,几百元保费可能省下数千元的划痕修复费。
 
发动机进水除外特约条款(可附加“发动机涉水损失险”)
- 保障场景:车辆涉水后,发动机进水导致的损坏。
 - 作用:车损险改革后,发动机涉水损失已纳入主险,但前提是“发动机进水后再次启动导致的损坏”不赔,若车主担心涉水风险,可在投保时选择“附加发动机涉水损失险”,或通过“发动机进水除外特约条款”(降低保费)+“涉水险”的组合,灵活覆盖风险。
 
修理期间费用补偿险
- 保障场景:车辆因事故维修期间,产生的替代性交通费用(如租车费、打车费)。
 - 作用:修车期间没车用?此附加险按天补偿,通常每天50-200元,累计补偿天数不超过约定天数(如60天),对依赖车辆通勤的车主来说,能减少“修车误工”的损失。
 
哪些人更需要附件险?
并非所有车主都需要“全副武装”,以下几类人群可重点关注:
- 新手司机:驾驶技术不熟练,小剐蹭、小碰撞概率高,车身划痕险、车轮单独损失险实用性强;
 - 豪华车/新能源车车主:车辆维修成本高,新增设备损失险、医保外医疗费用责任险可降低大额支出风险;
 - 经常跑长途/路况复杂地区:涉水、爆胎、异物撞击风险高,发动机涉水险、车轮单独损失险建议配置;
 - 停车环境不佳:露天停放、老旧小区,易被剐蹭或恶意划伤,车身划痕险“必备”;
 - 依赖车辆通勤:修车期间交通成本高,修理期间费用补偿险能提供经济补偿。
 
投保附件险,这些注意事项要牢记
- “按需投保”不“盲目堆砌”:根据用车频率、驾驶习惯、当地环境选择,不必追求“全险”,避免保费浪费,常年停在地库、路况良好的老司机,车身划痕险的必要性就较低。
 - 看清条款“免赔责任”:附加险并非“全赔”,需仔细阅读免责条款,划痕险对“人为故意划伤”可能拒赔,新增设备损失险对“非法改装”不保。
 - 注意与主险的搭配:部分附加险需在投保对应主险后才能附加(如医保外医疗费用责任险需先买第三者责任险),投保前与保险公司确认投保规则。
 
车损险是车辆保障的“地基”,而附件险则是“加固墙”——它们共同为爱车构建了一张更细密的防护网,选择附件险的本质,是用“小投入”对冲“大风险”,让每一次出行都更安心,投保前不妨多花几分钟评估自身需求,结合车辆价值、用车环境,量身定制保障方案,才能真正实现“险”到用时方恨少,提前规划不慌张。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