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4S店买的‘柜台险’,说和官网、APP上的一样,怎么出险理赔差别这么大?”车主李先生的遭遇引发了广泛关注,他所说的“柜台险”,指的是部分车险销售人员以“柜台专属”“线下渠道特供”等名义推销的车险产品,声称“价格更优、服务更全”,实则暗藏猫腻,让消费者在理赔时陷入被动。
“柜台险”的“话术陷阱”
所谓“柜台险”,并非保险行业的官方术语,而是销售人员为区别于线上渠道(如官网、APP、第三方平台)产品,人为打造的概念,在车险销售场景中,无论是4S店、汽车经销商还是保险中介柜台,销售人员常以“柜台有专属折扣”“线上买没有专人服务”“出险理赔更方便”等话术,诱导消费者购买价格看似更低、实则条款模糊的保险产品。
这些“柜台险”往往存在三大“陷阱”:一是价格不透明,以“优惠”为噱头,实则通过捆绑销售、增加免赔额等方式变相加价;二是条款缩水,与官方渠道产品相比,可能悄悄缩小保险责任范围,如“指定驾驶员”“指定行驶区域”等隐性限制;三是理赔纠纷,部分“柜台险”由中介机构“二次打包”,出险后消费者常在“找谁赔”“怎么赔”的问题上扯皮,甚至面临“拖赔、惜赔”的困境。
为何“柜台险”屡禁不止?
“柜台险”的泛滥,折射出车险销售市场的深层问题。渠道利益驱动是主因,4S店、中介机构等线下渠道依赖车险销售获利,为赚取更高佣金,可能通过“定制化”产品抬高价格或降低保障;信息不对称让消费者难以辨别,普通车主对保险条款、渠道差异了解有限,容易轻信销售人员的“话术”,忽略了与官方渠道产品的对比。
部分保险机构对合作渠道的监管不足,也为“柜台险”提供了生存空间,一些中介机构以“柜台专属”为名,销售未经备案或“挂靠”的保险产品,一旦出现问题,保险公司便以“非官方渠道”为由推卸责任。
消费者如何避坑?
面对“柜台险”的诱惑,消费者需擦亮眼睛,做到“三查三对比”:
一查资质:确认销售人员是否具备保险从业资格,销售机构是否持有合法牌照,可通过银保监会官网查询机构资质;
二查条款:仔细阅读保险责任、责任免除、免赔额等核心内容,重点对比“柜台险”与官方渠道产品的差异,不轻信“口头承诺”;
三查渠道:优先通过保险公司官网、官方APP或全国统一客服热线投保,确保产品信息透明、理赔渠道正规。
若遭遇“柜台险”纠纷,应及时保留合同、缴费凭证、沟通记录等证据,向银保监会投诉或通过法律途径维权。
车险的本质是风险保障,而非“渠道游戏”。“柜台险”的乱象,不仅损害消费者权益,更扰乱市场秩序,保险公司需加强对合作渠道的监管,斩利益链条;监管部门应加大查处力度,打击虚假宣传、违规销售行为;消费者则需提升风险意识,主动远离“概念陷阱”,唯有多方合力,才能让车险回归保障初心,让消费者买得放心、赔得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