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安全漏洞毁掉你的安心,车险销售中,座位险为何不可或缺?

31spcar 车险须知 7

开车上路,我们总说“安全第一”,为了防范风险,车主们通常会为爱车购买交强险和商业三者险,却常常忽略了一个与车内人员安全直接相关的重要险种——座位险,它不像车损险那样保障“车”,也不像三者险那样保障“他人”,而是专门为自己和车上的家人、朋友撑起的一把“安全伞”,在车险销售中,座位险的价值远比想象中更重要,却常常因被低估而成为投保时的“遗忘角落”。

座位险:车内人员的“专属守护神”

座位险,全称“车上人员责任险”,分为司机座位和乘客座位两个部分,保障的是被保险机动车在使用过程中,发生意外事故造成车内司机、乘客人身伤亡时,依法应由被保险人承担的赔偿责任,保险公司会根据合同约定进行赔付,如果你的车买了座位险,无论事故责任在谁,只要车内人员受伤,座位险都能在责任限额内承担医疗费用、伤残赔偿等,减轻车主的经济负担。

想象一个场景:雨天路滑,你不小心追尾了前车,导致副驾驶的家人额头缝了5针,医疗费加上误工费、营养费,可能需要上万元,如果你的车只有交强险和三者险,三者险赔的是对方的车或人,你家人的损失只能自己承担;但如果你投保了座位险(比如每个座位保额1万元),那么这部分费用就能由保险公司报销,避免“出了事故还要自己掏钱”的双重打击。

车险销售中,座位险为何常被“边缘化”?

尽管座位险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在实际车险销售中,它却常常成为“附加品”甚至“可选项”,究其原因,主要有三点:

一是车主侥幸心理作祟,很多车主认为“自己开车小心,不会出事”,或者“买了三者险就够了,没必要多花钱”,但交通事故的发生往往毫无征兆,即便你遵守交规,也可能遇到对方违章、恶劣天气等不可控因素,车内人员的受伤风险始终存在。

二是认知存在误区,部分车主误以为“座位险没用,因为买了车损险和三者险”,车损险只赔自己的车,三者险只赔车外的人,两者都不覆盖车内人员,座位险是车内人员伤亡的“唯一专属保障”,缺了它,就等于给自己的车上留了一个“安全漏洞”。

三是销售引导不足,个别销售人员在推销车险时,更侧重高保额的三者险、涉水险等“热门险种”,对座位险的讲解不够深入,导致车主对其保障范围、理赔条件等缺乏了解,自然难以产生投保意愿。

座位险虽小,关键时刻能“救命”

或许有车主会说:“座位险保额低,一年才几百块,真出大事也不够用。”这种想法同样片面,座位险的核心价值不在于“赚大钱”,而在于“救急”和“兜底”。

座位险的保费并不高,通常情况下,司机座位和乘客座位的保额各1万元时,保费每年仅需100-200元;如果将保额提升到每座10万元,保费也多在300-500元之间,相当于每月多花一杯奶茶的钱,就能为车内人员添一份保障。

小额事故中,座位险能直接减轻经济压力,日常生活中,轻微剐蹭、追尾等事故时有发生,车内人员可能只是轻微擦伤或扭伤,医疗费虽不高,但自掏腰包总有些心疼,座位险的理赔就能快速覆盖这些费用,避免“小钱拖成大麻烦”。

更重要的是,重大事故中,座位险能提供基础的经济补偿,虽然保额无法与意外险相比,但至少能覆盖部分医疗费和伤残赔偿,让车主在遭遇不幸时,不至于因“没钱治”或“没钱赔”而陷入绝境,对于经常搭载家人、朋友的车主来说,这份保障更是对他人安全的责任体现。

车险销售:如何让座位险“被看见、被需要”?

作为销售人员,我们有责任帮助车主认识座位险的价值,让“保障全面”不再是一句空话,在销售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是场景化沟通,唤醒风险意识,与其干巴巴地讲解条款,不如用具体案例打动车主:“您平时总爱带孩子上学,万一遇到追尾,孩子的安全谁来保障?如果买了乘客座位险,至少医药费不用愁。”或者“您经常和同事拼车,万一他们因车祸受伤,作为车主难免需要承担责任,座位险就能帮您分担。”

二是对比式讲解,凸显保障缺口,明确告诉车主:“您的车有车损险和200万三者险,但这两者都不保车内人,如果车上人员受伤,所有费用都要您自己承担,而一份100元/年的座位险,就能补上这个缺口。”

三是灵活搭配,满足个性化需求,根据车主的使用习惯推荐保额:如果车主经常搭载家人,建议司机和乘客座位都投保,且保额不低于10万元/座;如果是偶尔接送朋友,至少为司机座位投保,确保驾驶员的安全。

车险的本质是“未雨绸缪”,真正的保障不是“不出事”,而是“出了事有兜底”,座位险虽然保额不高、保费不贵,却直接关系到车内每个人的生命安全和家庭幸福,在车险销售中,我们不仅要卖产品,更要传递责任——提醒车主:为爱车投保时,别忘了也为车上的“人”上一份座位险,毕竟,方向盘握在自己手中,安全却需要全方位的守护,别让“遗忘的座位险”,成为意外来临时最遗憾的“安全漏洞”。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