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险个险提成,驱动业绩的引擎还是行业乱象的温床?

31spcar 车险须知 8

一线从业者的“生存密码”与行业发展的“晴雨表”

在车险行业,“个险提成”是一个绕不开的关键词,它既是保险公司驱动业务员拓展市场的核心工具,也是无数一线从业者收入的主要来源,更折射出车险市场的竞争格局与行业生态,从“多卖多得”的激励机制到“佣金内卷”的行业困境,车险个险提成的背后,交织着个人生存诉求与企业战略目标,也藏着规范与乱象的博弈。

提成的“诱惑力”:为何车险个险离不开提成驱动?

车险作为财产险领域的“刚需险种”,市场竞争早已白热化,从人保、平安、太保等大型险企到中小型保险公司,无不将“个险业务”视为争夺市场份额的关键,而提成机制,正是撬动业务员积极性的最直接杠杆。

对从业者而言,提成的“多劳多得”特性,让车险销售成为“收入上限高、下限也低”的职业,某险企规定,交强险提成约5%-10%,商业险提成可达15%-30%,若业务员月均卖出50单商业险,仅提成收入便可能过万,这种“按业绩说话”的规则,吸引着大量从业者涌入,也为保险公司快速铺设销售网络提供了可能。

对企业而言,提成机制能有效降低固定人力成本,将支出与业务量直接挂钩,在车险综合改革深化、保费整体下行的背景下,保险公司通过调整提成结构(如提高高价值险种、续保业务的提成比例),既能引导业务员优化业务结构,又能激励团队深耕存量客户,提升客户粘性,可以说,没有提成驱动,车险个险业务的规模化扩张将举步维艰。

提成的“双刃剑”:高激励背后的行业隐忧

当提成成为业务员的“唯一指挥棒”,其负面效应也逐渐显现,甚至成为行业乱象的“温床”。

一是“重业绩、轻服务”的短期行为,部分业务员为追求高提成,不惜误导消费者:夸大保障范围、隐瞒免责条款、“捆绑销售”附加险,甚至伪造投保资料,曾有业务员为赚取高佣金,向客户推荐“全险套餐”,实则包含大量低价值险种,出险后才发现理赔范围与宣传严重不符,这种行为不仅损害消费者权益,更透支了行业信任。

二是“佣金内卷”下的恶性竞争,随着入局者增多,车险市场“僧多粥少”,业务员为争夺客户,不得不主动降低佣金“返点”——本应属于业务员的提成,部分被用于“回扣”客户,形成“客户要返点、业务员贴佣金”的怪圈,长期来看,这种“以价换量”的模式不仅压缩了业务员的生存空间,也导致保险公司利润承压,最终可能通过减少服务成本、降低理赔标准来“补窟窿”,形成恶性循环。

三是“数据造假”与“虚增业绩”,在高压的考核指标下,部分团队甚至出现“为了提成而造假”的现象:通过“自保单”“虚挂业务”等方式虚增业绩,骗取公司提成,这种行为不仅违反行业规定,更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扰乱市场秩序。

提成的“破局之路”:从“唯佣金论”到“价值驱动”的转型

面对提成机制带来的困境,行业早已开始探索破局之道,核心思路在于:跳出“唯佣金论”,构建“业绩+服务+合规”的多维评价体系,让提成真正回归“激励优质服务”的本质。

对保险公司而言,需优化提成结构,降低“首单业务”提成比例,提高“续保业务”“客户转介绍”的提成权重,引导业务员从“拉新”转向“留客”;将“客户满意度”“理赔时效”“合规记录”等指标与提成挂钩,倒逼业务员提升服务质量,还可通过培训赋能,帮助业务员掌握专业产品知识,从“推销员”转型为“风险规划师”,靠专业能力而非话术套路赢得客户。

对监管层面而言,需加强行业规范,针对“返点”“误导销售”等乱象,应加大处罚力度,建立业务员“黑名单”制度;推动行业信息共享,通过技术手段识别“虚增业务”“数据造假”等行为,让违规者付出代价,唯有“堵偏门”与“开正路”并举,才能遏制提成异化,净化市场环境。

对从业者而言,需转变思维,在车险综合改革后,“降价、增保、提质”已成为行业趋势,消费者对保障服务的需求远超价格敏感,业务员若仍沉迷于“高提成”的短期诱惑,终将被市场淘汰,唯有以客户需求为中心,提供个性化、专业化的保障方案,才能实现长期稳定的职业发展。

车险个险提成本身并无原罪,它是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也是驱动行业发展的核心动力,关键在于如何平衡“激励”与“约束”,让提成成为“优质服务的奖励”而非“违规操作的诱因”,当保险公司、监管者与从业者共同努力,构建起“价值导向、合规经营、客户至上”的行业生态时,车险个险提成才能真正回归其本质——成为连接企业与客户的桥梁,而非滋生乱象的温床。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