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车险购买过程中,“返点”一直是车主们关注的焦点之一,作为中国保险业的“国家队”,中国人民保险(以下简称“中国人保”)的车险产品以覆盖广、服务优著称,但市场上关于“车险返点”的讨论也从未停歇,我们应该如何理性看待“返点”现象?中国人保的车险是否真的需要通过“返点”来吸引消费者?车险的本质是风险保障,而非短期利益博弈,过分追求“返点”可能得不偿失。
什么是“车险返点”?为何会存在?
所谓“车险返点”,指的是部分保险代理人或渠道机构在销售车险时,以“返还部分保费”为噱头吸引客户的行为,返点比例从保费的10%到30%不等,甚至更高,形式包括现金返还、微信转账、赠送礼品等,这种现象的产生,一方面源于车险市场的激烈竞争,部分中介为了抢占市场份额,不惜以“返点”作为价格战的“秘密武器”;也因部分车主对车险价格敏感,忽视了保障内容,只看“能返多少”。
需要注意的是,“返点”本质上是违规行为,根据中国银保监会规定,保险公司及其工作人员不得给予投保人、被保险人、受益人保险合同约定以外的利益,包括现金、实物、或其他不正当利益,任何承诺“高额返点”的行为,都游走在监管的灰色地带,一旦出现问题,消费者的权益难以保障。
中国人保车险:为何“返点”不该是选择标准?
作为国内领先的财产保险公司,中国人保的车险业务凭借强大的实力、完善的服务网络和丰富的产品体系,赢得了千万车主的信赖,其核心优势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而这些才是衡量车险价值的真正标准:
承保范围广,风险保障足
中国人保的车险产品(如“车险综合改革”后的示范条款)覆盖了车损险、第三者责任险、车上人员责任险等核心险种,且改革后的车损险已包含盗抢险、玻璃险、自燃险等附加险,保障更加全面,对于车主而言,买保险的首要目的是“风险转移”,而非“省钱”,若因追求“返点”选择了保障不足的方案,一旦发生事故,可能面临理赔无门的困境,反而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  
服务网络完善,理赔效率高
中国人保在全国拥有庞大的服务网点和理赔团队,无论身处城市还是偏远地区,都能提供及时的查勘、定损和理赔服务,特别是在重大事故处理中,其“一键理赔”“直赔服务”等特色服务,能大幅简化流程,让车主省心省力,这种“看不见的服务价值”,远非“返点”的短期利益可比。  
品牌信誉保障,理赔更安心
作为国有控股保险公司,中国人保始终将合规经营和客户利益放在首位,其背后是国家信用背书,理赔流程规范、透明,且严格按照保险合同履行义务,相比之下,部分通过“返点”吸引客户的非正规渠道,可能存在“理赔难”“惜赔拖赔”等问题,消费者权益难以保障。  
警惕“返点陷阱”:短期利益背后的长期风险
许多车主在购买车险时,容易被“返点”的短期利益诱惑,却忽视了潜在的风险:
- 保障缩水:部分代理人为提高佣金,可能建议车主“高保低赔”或“漏购必要险种”,导致保障不足。
- 售后无门:通过非正规渠道投保,若代理人离职或公司倒闭,后续的保单变更、理赔服务可能无人跟进。
- 个人信息泄露:为获取“返点”,车主需提供身份证、银行卡等敏感信息,可能被不法分子利用,引发诈骗风险。
- 法律风险:参与“返点”行为本身违反保险合同约定,一旦发生纠纷,消费者可能因“主动违规”而丧失部分权益。
理性选择车险:回归保障本质,关注服务价值
面对车险市场,“返点”只是表象,保障与服务才是核心,消费者在选择中国人保或其他保险公司车险时,应重点关注以下几点:
- 明确自身需求:根据车辆价值、驾驶习惯、常行驶路线等因素,选择合适的险种组合,新手司机建议投保“三者险+车损险+座位险”,保障全面;老旧车辆可适当降低车损险保额,但三者险建议保额200万以上。
- 对比保障内容:不同保险公司的险种条款、免赔额、赔付比例等存在差异,需仔细阅读条款,重点关注“什么赔、什么不赔”,而非单纯比较价格。
- 选择正规渠道:通过中国人保官方APP、官网、线下营业网点或授权的正规代理人投保,确保保单真实有效,售后有保障。
- 关注服务体验:了解保险公司的理赔时效、增值服务(如道路救援、代驾服务等),选择能提供长期、稳定服务合作伙伴。
车险是车主出行的“安全盾”,而非短期套利的“工具”,中国人民保险作为行业标杆,其价值体现在坚实的风险保障、高效的服务网络和值得信赖的品牌信誉上,消费者在购买车险时,应擦亮双眼,不被“返点”诱惑,回归保险的本质——为风险兜底,为生活护航,毕竟,真正的好车险,是在你需要时挺身而出,而非用“返点”换取的一时之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