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汽车保有量的持续增长,车险已成为车主出行的重要保障,一些不法分子利用车主对保险流程的不熟悉或遭遇事故后的焦急心理,通过“冒充正规保险公司名义”实施诈骗,不仅导致车主经济损失,更扰乱了正常的保险市场秩序,如何识别并防范此类陷阱,成为每位车主的必修课。
“冒充公司名义理赔车险”的常见套路
不法分子的手段层出不穷,但核心始终围绕“伪造身份、编造理由、骗取钱财”展开,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形式:
-
伪造“理赔员”身份,上门“服务”
部分不法分子通过非法渠道获取车主信息(如车牌号、联系方式等),在车主发生事故后,冒充保险公司“理赔员”主动联系,甚至上门“协助”办理理赔,他们会以“快速理赔”“无需报警”“提高赔付金额”等为由,诱骗车主签署虚假理赔协议,或要求车主先支付“手续费”“保证金”,随后卷款消失。 -
搭建虚假理赔网站或APP,诱导转账
不法分子会仿冒保险公司官网或开发虚假理赔平台,通过短信、社交软件发送“理赔链接”,谎称“您的理赔申请已通过,请点击链接填写银行卡信息领取赔款”,一旦车主输入银行卡号、密码、验证码,账户资金便会被盗刷。 -
冒充“保险公估机构”,骗取鉴定费
一些骗子以“第三方保险公估机构”名义联系车主,声称能“协调”保险公司提高赔付比例,但需先支付“车辆鉴定费”“关系费”等,这些机构要么根本不存在,要么与保险公司毫无关联,骗取费用后便失去联系。 -
利用“代位求偿”名义,实施二次诈骗
在“代位求偿”流程中(即车主自己的车由对方责任方赔付,保险公司先行垫付),不法分子会冒充责任方或保险公司,以“私下解决”“不通过保险”为由,要求车主将“赔付款”转入指定账户,或以“处理违章”“销案”为由骗取钱财。
为何车主容易陷入陷阱?
-
信息泄露导致精准诈骗
车主的个人信息(如事故时间、地点、车辆型号等)可能因保险公司内部管理漏洞、数据贩卖等原因泄露,让骗子能“对症下药”,降低车主警惕性。 -
事故后焦急心理,急于“走流程”
发生事故后,车主往往希望尽快解决、拿到赔款,容易轻信“快速理赔”“绿色通道”等承诺,忽略了对身份和流程的核实。 -
对保险流程不熟悉
部分车主对保险公司的正规理赔流程(如报案、查勘、定损、核赔等环节)不了解,给了骗子可乘之机,正规保险公司理赔员绝不会要求车主先支付任何费用,也不会通过非官方渠道索要银行卡信息。
如何防范?牢记“三核实、两不要、一及时”
-
三核实:身份、渠道、信息
- 核实身份:接到“理赔员”电话或上门服务时,务必要求对方出示工作证、身份证,并通过保险公司官方客服电话(如955XX)核实其身份真实性,切勿轻信陌生号码或自称“内部人员”的说法。
- 核实渠道:所有理赔操作(如报案、填写信息、上传资料)务必通过保险公司官方APP、官网或线下营业网点进行,不点击陌生链接,不下载非官方软件。
- 核实信息:对任何要求转账、支付费用的要求,务必通过保险公司官方渠道确认,正规理赔赔款会直接打入车主指定账户,无需支付任何“手续费”“保证金”。
-
两不要:轻易转账、泄露信息
- 不要轻易转账:无论以何种理由要求“垫付”“付费”,都要保持警惕,正规保险理赔不存在“私下解决”“提前收费”等情况。
- 不要泄露敏感信息:不向陌生人透露银行卡密码、验证码、身份证号等个人信息,避免被不法分子利用。
-
一及时:及时报警与举报
若发现疑似诈骗行为,应立即停止操作,保留通话记录、聊天记录、转账凭证等证据,并及时向保险公司官方客服反映,同时拨打110报警或向当地公安机关报案,可向中国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或保险公司举报,共同打击诈骗行为。
保险公司与监管部门的行动
面对此类乱象,保险公司和监管部门也在积极采取措施,保险公司通过加强员工培训、完善信息加密技术、官方渠道主动提醒等方式,降低信息泄露风险;监管部门加大对保险诈骗行为的打击力度,联合公安部门开展专项整治,严查非法获取、贩卖公民信息及冒充保险公司实施诈骗的犯罪团伙。
车险理赔是车主应享有的合法权益,但也需警惕不法分子的“李鬼”伎俩,车主应提高安全意识,熟悉正规理赔流程,做到“不轻信、不透露、不转账”,保险公司和监管部门需持续加强监管与协作,织密“防护网”,共同维护健康、安全的保险消费环境,让每一份保障都能真正守护车主的出行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