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保养,对于每位车主而言,都是保障行车安全、延长车辆使用寿命的“必修课”,当保养选择权交到4S店手中时,一些不透明的“猫腻”却常常让车主们防不胜防,不仅可能多花冤枉钱,甚至可能对车辆造成不必要的损害,我们就来揭开4S店保养中常见的那些“套路”,帮助车主们擦亮眼睛,理性消费。
“过度保养”——小病大修,无病也“养”
这是4S店最常见的“猫腻”之一,明明按照厂家保养手册的规定,某项部件或油液尚在正常使用周期内,4S店却会以“检查发现异常”、“为了车辆更好运行”等为由,建议车主进行额外更换或添加。
- 机油、机滤“提前换”:有的4S店会将5000公里或半年的保养周期,强行缩短到3000公里或3个月,美其名曰“全合成机油也需要定期更换”,实则是为了增加工时费和配件销售。
- “三滤”之外“加戏”:除了机油机滤,空气滤芯、空调滤芯、火花塞、刹车油、变速箱油等,都可能成为“过度保养”的对象,空气滤芯明明还能用,却告知车主“已经非常脏,影响进气效率”,建议立即更换。
- 各种“油液”强制添加:刹车油、转向助力油、防冻液等,在未达到更换标准的情况下,4S店可能会通过检测仪“做文章”,显示“液位偏低”或“性能下降”,怂恿车主进行添加或更换。
“以次充好”——原厂配件“李鬼”多
4S店一直以“原厂配件”为卖点,吸引车主,并非所有在4S店使用的配件都是真正的“原厂货”。
- 副厂件当原厂件卖:一些4S店会将质量参差不齐的副厂件,包装成原厂件进行销售和安装,价格远高于副厂件,但质量和原厂件相差甚远。
- 拆车件翻新件:对于某些事故车或维修件,个别不良4S店可能会将拆车件、翻新件经过简单处理后,当作全新原厂件卖给不知情的车主。
- “原厂”定义模糊:所谓的“原厂配件”,有时只是该汽车制造商的配套厂生产的,并非由主机厂直接生产,质量上也可能存在差异。
“价格不透明”——工时费与配件费“雾里看花”
4S店的报价往往让车主看得云里雾里,最终结算时常常超出预期。
- 工时费“漫天要价”:同样一项保养项目,不同4S店、甚至同一4S店不同报价员的报价都可能大相径庭,工时费的计算方式不透明,车主往往只能被动接受。
- “捆绑销售”与“隐形消费”:在常规保养项目外,4S店可能会推荐各种“套餐”、“清洗项目”(如节气门清洗、喷油嘴清洗、进气道清洗等),并将这些项目“捆绑”到基础保养中,或暗示不清洗会影响车辆性能,增加不必要的消费。
- 配件加价空间大:原厂配件本身就有较高的利润空间,部分4S店还会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价,尤其对于一些常用易损件。
“偷梁换柱”——保养过程“缩水”
有些4S店在接车保养后,为了节省成本或赶时间,会在保养过程中“偷工减料”。
- 该换的不换,该加的不加:只更换机滤而未更换机油(或只更换部分机油),或者应添加的油液量不足。
- 使用低等级油品:车主要求全合成机油,实际却使用了半合成甚至矿物机油,或在油品中掺假。
- “假检查”:保养项目中的各项检查,有的4S店只是象征性地看一下,甚至不做检查就直接勾选“已完成”,导致潜在问题无法及时发现。
“恐吓营销”——夸大故障,制造焦虑
部分4S店的维修顾问会利用车主对车辆知识的欠缺,夸大车辆存在的问题,制造紧张情绪,从而诱导车主进行不必要的维修和保养。
- “不换就出大问题”:某个传感器只是偶发性误报,却被说成“再不更换可能导致发动机爆震、安全气囊失效”等严重后果。
- “免费检测”实为“消费陷阱”:以“免费深度检测”为诱饵,然后列出一系列“急需处理”的问题清单,而这些“问题”往往并非紧急或根本不存在。
如何避免4S店保养“猫腻”?
- 熟读保养手册:这是车辆保养的“圣经”,严格按照厂家规定的周期和项目进行保养,是避免“过度保养”的第一道防线。
- 多方比价:在去4S店保养前,可以先通过电话、网络等方式咨询几家4S店的保养价格和工时费,做到心中有数,也可以考虑有资质的连锁维修店或值得信赖的修理厂。
- 要求拆旧件查看:对于更换下来的配件,尤其是价值较高的,有权要求查看旧件,并确认是否确实更换。
- 保留消费凭证:妥善保管保养单据、发票、更换的旧件等,以便在发生纠纷时作为维权依据。
- 保持警惕,理性消费:对于维修顾问推荐的额外项目,要多问几个“为什么”,要求其解释清楚原因和如果不做的后果,必要时可以要求书面说明,不要被“恐吓营销”所左右。
- 选择正规渠道:即使是在4S店,也要选择信誉好、规模大的经销商。
4S店保养虽然方便、专业,但车主们也需提高警惕,擦亮双眼,了解常见的“猫腻”,才能有效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让爱车得到真正科学、合理的养护,毕竟,花钱买安心,而不是买“坑爹”。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