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车该保养了,再拖发动机要出大问题!”“原厂配件最靠谱,外面都是副厂件,伤车!”“今天有活动,多加点钱就能升级成‘终身免费保养’,超划算!”——相信不少车主在4S店保养时,都听过类似的“话术”,当保养清单上出现一堆“莫须有”的项目,当高价“原厂件”实为高仿品,当“优惠活动”变成消费陷阱,车主们才惊觉:自己可能被“忽悠”了,4S店作为汽车品牌官方授权的服务点,本应是车主的“安心之选”,却因部分门店的逐利心态,让保养体验变成了一场“斗智斗勇”的博弈。
“过度保养”:把“建议”变成“强制”
最常见的“忽悠”当属“过度保养”,王先生最近开车时发现仪表盘提示“保养到期”,便前往品牌4S店,接待他的顾问二话不说,直接开出清单:“机油、机滤、空滤、空调滤芯、火花塞、刹车油……一共3800元。”王先生疑惑:“我这才开了1.5万公里,手册上说2万公里才换火花塞,刹车油也还没到周期啊。”顾问却一脸严肃:“您这是老车型了,配件容易老化,提前换是对发动机负责,而且我们用的是‘原厂认证机油’,外面店可没这么好。”
根据《汽车保养技术规范》,保养周期应参照车辆手册而非4S店“建议”,部分4S店为增加营收,故意缩短保养周期、增加不必要的项目,清洗节气门”“发动机内部保护”等,这些项目对多数车辆而言并非必需,却能让客单价轻松翻倍,更有甚者,将“小病说大症”,把正常的发动机异响归咎于“积碳过多”,强制推荐“深度清洗”,实则是为了推销高价清洗剂。
“原厂”陷阱:高价背后的“李鬼”
“原厂配件”是4S店的一大“卖点”,也是“忽悠”的重灾区,李女士去年在4S店更换了前保险杠,花费6000元,对方强调“100%原厂件,质保两年”,可半年后,保险杠就开始开裂,漆面也出现脱落,找4S店理论,对方却推诿“可能是外力撞击”,后来李女士找第三方检测才发现,所谓的“原厂件”其实是拆车件翻新,连生产日期都对不上。
业内人士透露,4S店的“原厂配件”渠道并不透明,部分门店会将高仿件、拆车件包装成“原厂件”,利用车主对“官方认证”的信任赚取差价,更有甚者,将普通机油贴上“原厂专用”标签,价格翻上三五倍,而车主因缺乏专业知识,往往难以辨别,只能被动接受“高价原厂”的标签。
“优惠”套路:免费背后的“隐形消费”
“终身免费保养”“保养套餐买三送一”“首保后送大礼包”——4S店的各种“优惠活动”看似诱人,实则暗藏玄机,张先生去年购车时,被销售推荐“89800元保养套餐”,承诺“终身免费基础保养”,可第一次保养后,他就发现“免费”仅限机油和机滤,更换空调滤芯、刹车油等仍需额外付费,且价格比普通4S店还高,更让他气愤的是,当车辆行驶3年后,4S店以“套餐过期”为由拒绝提供服务,他却找不到合同中的“质保条款”。
这类“优惠”通常通过“捆绑销售”“隐藏条款”等方式设套,终身保养”实则限制每年保养次数,或要求“必须在店内购买保险”“车辆必须在店续保”等附加条件,车主一旦被“免费”噱头吸引,往往会忽略细小字眼,最终陷入“看似省钱,实则被套牢”的困境。
如何避坑?做个“清醒”的车主
面对4S店的“花式忽悠”,车主并非只能“任宰”,务必熟读车辆《用户手册》,明确保养周期和项目,不被4S店的“过度建议”带偏,保留保养记录和消费凭证,遇到强制消费、虚假宣传时,可向市场监管部门投诉,不妨多对比几家4S店的价格,或选择信誉良好的第三方维修店,避免“一棵树吊死”。
汽车保养本是车辆养护的必要环节,却不应成为4S店“收割”车主的工具,唯有车主擦亮双眼,理性消费,才能让“保养”回归“安心”的本质,也让4S店真正以服务立足,而非靠“忽悠”逐利,毕竟,失去信任的门店,终将被市场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