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至,秋意浓,科学保养迎健康秋日

31spcar 日常保养 10

立秋,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气,标志着孟秋时节的正式开始,暑气渐消,秋意渐浓,但“秋老虎”余威仍在,昼夜温差逐渐增大,人体也处于“阳消阴长”的过渡阶段,中医认为“秋养肺,冬藏精”,秋季保养得当,能为整个秋冬的健康打下坚实基础,立秋后究竟该如何科学保养?不妨从饮食、起居、运动、情志四个维度入手,顺应时节,养护身心。

饮食调理:润肺防燥,循序渐进“贴秋膘”

立秋后,气候逐渐干燥,易伤津耗液,导致皮肤干燥、咽干口燥、便秘等“秋燥”症状,夏季人们常因食欲不振而体重减轻,民间有“贴秋膘”的传统,但需注意“贴”得科学,不可盲目进补。

原则:少辛增酸,润燥为主

  • 宜吃“润肺生津”食物:可多吃梨、百合、银耳、蜂蜜、莲藕、山药、芝麻等,其中梨生吃可清肺热、熟吃润肺止咳,银耳百合粥则是经典的秋季润燥甜品。
  • 适当“增酸”养肝:秋季肺金当令,肝易受克制,适当吃山楂、柚子、葡萄等酸性食物,可收敛肺气、滋养肝血,防止秋燥伤阴。
  • 谨慎“贴秋膘”:对于体重正常或偏胖的人群,不宜过量食用肥甘厚味(如红烧肉、奶油蛋糕),以免加重脾胃负担,引发消化不良,可选择鸭肉、鱼肉、瘦肉等优质蛋白质,搭配粗粮(如小米、玉米)、蔬菜,做到“清淡进补,营养均衡”。

禁忌:少食辛辣刺激:辣椒、花椒、生姜等辛辣食物易助燥伤阴,加重秋燥症状,应减少食用。

起居调整:早睡早起,顺应阴阳变化

《黄帝内经》提出“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意为秋季应早睡以顺应阴精的收藏,早起以顺应阳气的舒达,立秋后,昼长夜短逐渐转变为昼短夜长,调整作息能帮助身体适应自然节律,养护阳气。

关键:防寒保暖,避免“秋凉”

  • 早睡养阴:建议晚上10点前入睡,保证7-8小时睡眠,有助于滋阴润肺,缓解秋乏。
  • 早起舒展:清晨起床后可到户外散步、打太极,呼吸新鲜空气,促进气血运行,但需避免剧烈运动。
  • 注意“秋冻”有度:“春捂秋冻”虽是传统养生法,但立秋后昼夜温差增大,尤其老人、儿童及体质虚弱者,需及时添衣,重点护好腹部、脚部和关节,避免受凉感冒。

运动锻炼:适度为宜,强身健肺

秋季是运动的黄金时节,气候凉爽,适宜户外活动,但需注意“收敛”,避免过度出汗耗伤津液,运动应以和缓、轻柔为主,增强体质的同时,也避免秋季干燥带来的呼吸道不适。

推荐:有氧运动+呼吸锻炼

  • 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瑜伽、游泳、登山等,每周3-5次,每次30分钟左右,能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心肺功能,但需避免在高温时段(如上午10点至下午4点)运动,防止“秋老虎”伤身。
  • 呼吸锻炼:秋季养肺是重点,可练习“腹式呼吸”:吸气时鼓起腹部,呼气时收缩腹部,每次5-10分钟,有助于增加肺活量,改善肺功能。

提醒:运动后及时补水:秋季干燥,运动易流失水分,需适量饮用温开水或淡盐水,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加重脾胃负担。

情志调养:收敛心神,避免“悲秋”

秋季万物凋零,易触动人内心情绪,出现“悲秋”情绪,表现为情绪低落、多愁善感等,中医认为“悲则气消”,不良情绪会损伤肺气,进而影响全身气机,立秋后需注重情志调节,保持心态平和。

方法:静心养神,培养兴趣

  • “宁神定志”:可通过冥想、听音乐、阅读、书法等方式静心,避免过度焦虑、抑郁。
  • 亲近自然:秋季天高云淡,可多到公园、郊外散步,欣赏秋日景色,有助于疏解压力,调节情绪。
  • 社交互动:与家人、朋友多交流,分享生活点滴,避免独处时胡思乱想,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立秋是自然界由“生长”转向“收藏”的关键节点,人体保养也需顺应这一变化,通过饮食润燥、起居顺时、运动强身、情志养神,全方位调养,才能有效预防秋燥,增强免疫力,为秋冬健康储备能量,愿我们在这个收获的季节,以科学的保养方式,拥抱身心的平衡与安康,从容迎接每一缕秋日的阳光。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