坡道上的守护,自制保养的温暖与智慧

31spcar 日常保养 12

城市的高楼间,总有一些不起眼的坡道,它们或连接着老旧小区的单元门,或通向地下车库的深处,或蜿蜒在公园的一隅,这些坡道,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或许只是行色匆匆的过道,但对于我,它却承载了一份特殊的情感与责任——一份源于“自制”的“保养”之心。

我居住的小区,建成已有二十余年,其中连接小区主干道与3号楼单元门的那段坡道,尤其让我印象深刻,它并非标准的轮椅坡道,而是当初为了方便居民推拉重物而修建的一个简易缓坡,岁月流转,雨水冲刷、车辆碾压,加之部分居民图省便,偶尔会推着自行车甚至婴儿车直接碾压边缘,导致坡道的水泥地面逐渐出现了坑洼、裂缝,甚至在雨雪天气变得湿滑泥泞,给老人和小孩的出行带来了不小的隐患。

物业也曾派人简单修补过几次,但往往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过不了多久,老问题依旧出现,新的破损又接踵而至,看着邻里们小心翼翼地绕过积水,或是抱怨着坑洼的路面,我心里总不是滋味,作为一名普通的退休工人,我或许没有能力去彻底翻新这段坡道,但我能做些什么,让它的状况有所改善呢?一个念头在我心中萌生:不如自己动手,尝试一次“自制保养”。

说干就干,我先找来一把小锤子和几根钢筋,将那些松动的、翘起的边缘敲打平整,防止它们进一步扩大,我仔细检查了每一个裂缝,用小刷子将里面的灰尘、杂物清理干净,是材料的“自制”,我没有专业的混凝土,便上网查阅资料,学习如何用常见材料配制简易的修补剂,我买来高强度水泥、沙子,按比例混合,又掺入一些细小的石子以增加强度,并加入了一点点邻居家装修剩下的108胶水,以提高其粘性和抗水性,为了增加摩擦力,防止打滑,我还特意找来一些废弃的橡胶地垫,剪成细条,混在了搅拌好的材料里。

修补的过程并不轻松,夏天烈日炎炎,汗水浸湿了我的衣背;春秋天风大,材料干得快,需要及时洒水养护,我利用周末和退休后的闲暇时间,一点一点地将配好的材料填补进坑洼和裂缝里,用抹子抹平,再用小木板轻轻拍打,确保它们与原地面紧密结合,对于特别湿滑的坡中段,我还特意多铺了一层混合了橡胶颗粒的材料,踩上去踏实多了。

邻居们看到我的举动,起初有些惊讶,后来也纷纷加入进来,张大爷拿来了他家闲置的水管,帮我洒水养护;李阿姨特意送来了手套和口罩,叮嘱我注意安全;几个小孩子也好奇地在一旁帮忙递工具、递水杯,原本孤单的“自制保养”行动,渐渐变成了一场邻里互助的温馨场景。

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这段坡道终于焕然一新,坑洼的地方被填平了,裂缝消失了,地面变得平整而坚实,雨天也不再泥泞湿滑,更重要的是,这份由我们自己动手“保养”出来的成果,让大家对这段坡道多了一份珍视,走在这段坡道上,心里格外踏实,邻里间的问候也多了起来,大家都会笑着说:“这坡道,可是咱们一起‘养’出来的!”

这段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保养”并非专业人员的专利,“自制”也并非遥不可及的技能,它更多的是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对家园的责任,以及一种“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智慧与乐趣,那个小小的坡道,不仅连接了出行的道路,更连接了邻里间的情感与温暖,它像一面镜子,照见了我们每个人心中那份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守护,而这份“自制保养”的精神,也如同这坡道上的印记,深深地刻在了我的生活里,提醒着我,用心去呵护身边的每一份平凡,都能收获不平凡的价值与感动。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