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养后漏油,别慌!找准原因才是关键

31spcar 日常保养 11

“刚做完保养没几天,车底怎么有一片油渍?”“发动机舱总有一股油味,难道是保养没做好?”不少车主都遇到过“保养后漏油”的糟心事,不仅影响用车体验,更让人对保养质量产生怀疑,保养后漏油并非偶然,背后往往藏着具体原因,今天我们就来聊聊:保养后漏油到底是怎么回事?又该如何应对?

为什么保养后会漏油?常见原因大盘点

汽车保养涉及发动机、变速箱、底盘等多个系统的检查与维护,若操作不当或零件老化,就可能在保养后出现漏油问题,常见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类:

油封老化或安装不当
保养时需要更换机油滤清器、气门室盖垫等部件,这些部件都依赖油封密封,如果油封本身因老化、硬化而失去弹性,或安装时未按标准扭矩操作(比如过紧导致油封变形、过松导致密封不严),就可能在发动机运转时被机油“挤”出来,形成漏油。

螺栓松动或拧紧力矩不足
发动机油底壳、变速箱油底壳、机油滤清器等部位的螺栓,都需要按照规定力矩拧紧,若保养时工具使用不当、操作人员疏忽,导致螺栓松动,或未达到标准扭矩(比如用风枪拧过度),就可能在车辆行驶中因振动而松动,引发机油渗漏。

零部件装配误差
有些保养项目需要拆卸多个部件,比如更换正时链条、曲轴油封等,若装配时零件位置未对准、密封面有杂质(如旧密封胶残留、沙尘),都会破坏密封效果,导致机油从缝隙中渗出。

零部件质量问题
部分维修厂为降低成本,会使用副厂或劣质油封、垫片,这些零件材料耐油性差、尺寸精度不足,即使安装正确,也可能在短期内出现老化、变形,引发漏油。

机油加注过多或不当
机油加过量会导致曲轴高速运转时搅动机油,产生大量油气,从曲轴油封等薄弱部位渗出;而加注时机油未加到位,则可能引发润滑不足,间接导致部件磨损加剧而漏油。

发现漏油别慌,这样做最稳妥

保养后若发现漏油,先别急着指责保养店,可按以下步骤处理:

停车检查,判断漏油位置
立即将车停在平坦地面,熄火等待10分钟(让机油回流),然后观察车底漏油的位置和颜色:

  • 机油呈黑色/深棕色:多为发动机油底壳、油封或滤清器漏油;
  • 变速箱油呈红色/暗红色:可能是变速箱油底壳或油封漏油;
  • 转向助力油呈黄色:需检查转向助力泵或管路。
    同时观察发动机舱内是否有油渍滴落,用手电筒照一下漏油部件周围,确认具体渗漏点。

避免继续行驶,防止损伤扩大
若漏油量较大(车底有明显油渍或滴油),切勿继续行驶,否则可能导致机油不足、发动机拉缸等严重故障,若漏油量较少(仅轻微渗油),可低速开回保养店,但需密切观察机油量。

联系保养店,保留证据
无论漏油量多少,都应及时联系保养店说明情况,要求其返厂检查,同时保留保养记录、发票等凭证,若因保养质量问题导致车辆损坏,可依据《汽车维修行业管理办法》要求维修厂承担维修费用。

专业检修,切勿自行处理
漏油原因复杂,非专业人士难以精准判断,建议由维修店举升车辆,拆卸可疑部件,检查油封状态、螺栓扭矩、密封面是否平整等,必要时更换相关零件。

如何预防保养后漏油?做好这几点很重要

与其事后补救,不如提前预防,日常保养时,车主可通过以下方式降低漏油风险:

选择正规保养渠道
优先前往品牌授权4S店或口碑好的连锁维修厂,这些场所通常使用原厂/品牌认证零件,技师操作也更规范,能从源头上减少因零件质量或操作失误导致的漏油。

保养时现场监督
更换机油、滤清器等部件时,可要求技师展示旧零件,并观察操作过程:比如油封是否涂抹机油、螺栓是否使用扭力扳手拧紧等,若有疑问,及时提出并要求解释。

定期检查“密封件”老化情况
车辆行驶5万公里以上后,油封、垫片等橡胶部件会逐渐老化,保养时可让技师检查这些部件的状态,发现裂纹、硬化及时更换,避免“带病工作”。

注意观察保养后车辆状态
保养后启动车辆,注意观察发动机舱是否有异味、异响,停车后10分钟检查车底是否漏油,若发现异常,即使轻微也要及时反馈,避免小问题变大。

保养后漏油虽常见,但并非“正常现象”,它既可能是保养操作的小疏忽,也可能是零件老化的信号,作为车主,我们既要学会通过观察、沟通维护自身权益,也要做好日常预防,让爱车始终保持“健康状态”,一次规范的保养,不仅是更换机油,更是对车辆每一个密封细节的用心守护。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