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险必买与可弃,哪些险种可以不买?省钱的智慧与风险自辨

31spcar 车险须知 6

车险如同汽车的“保护伞”,每年数千元的保费让不少车主直呼“压力山大”,但并非所有险种都“非买不可”——在满足交强险(法定强制购买)的前提下,部分商业险种是否必要,取决于车辆状况、驾驶习惯、用车环境等多重因素,本文将详细解析哪些车险可以“酌情放弃”,帮助车主在保障与成本间找到平衡,避免“花冤枉钱”。

交强险:法定底线,不可“省”

在讨论“哪些可不买”前,必须明确:交强险(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是法律强制购买的险种,不买上路即属违法,将被扣车、罚款,且事故中需自行承担全部赔偿,交险险保额较低(死亡伤残18万、医疗费用1.8万、财产损失2000元),仅能覆盖基础风险,因此商业险仍是补充保障的核心。

商业险中“可酌情放弃”的险种

商业险分为主险(如车损险、三者险、车上人员责任险等)和附加险(如医保外医疗费用责任险等),以下险种是否购买,需结合实际情况判断:

自燃险:新车/非营运车辆可“省”,老旧车慎考虑

保障范围:因车辆自身线路、油路等问题引发的燃烧,以及为减少损失所支付的合理施救费用。
可放弃场景

  • 新车(3年内):线路、油路等部件处于“磨合期”,自燃概率极低(品牌官方统计显示,新车自燃率不足0.1%);
  • 非营运车辆:日常使用频率低,长期停放、激烈驾驶少,自燃风险远低于营运车辆(如出租车、货车);
  • 燃油车 vs 新能源车:燃油车自燃风险低于新能源车,但新能源车因电池问题自燃概率相对较高,建议根据车龄和电池状况评估(一般新能源车使用5年以上可考虑)。
    例外:改装车辆(如加装音响、灯光)、长期停放且未定期维护的车辆,建议购买,避免“小问题酿成大损失”。

划痕险:新手/新车可“备”,老司机/旧车可“弃”

保障范围:无明显碰撞痕迹的车身表面单独划痕(如钥匙划伤、石子飞溅导致的漆面损伤),通常按“年度赔付次数+每次赔付金额”限制(如每年赔付2次,每次最高2000元)。
可放弃场景

  • 老司机(驾龄5年以上):驾驶技术娴熟,能避免剐蹭、划伤等低级错误;
  • 旧车(车龄5年以上):车辆本身已有划痕、凹陷,即使出险也难以恢复“新车状态”,且理赔后次年保费可能上涨(划痕险出险1次,次年保费涨幅约10%-15%);
  • 不在意“颜值”的车主:若对车辆划痕不敏感,选择自行修复(小划痕补漆成本约100-300元,远低于保费)。
    例外:新车或新手司机,车辆划痕影响美观且修复成本高,建议购买,尤其常停小区、商场等剐蹭高发区域。

涉水险(发动机涉水损失险):北方内陆/少雨地区可“省”,南方多雨/沿海地区慎“弃”

保障范围:车辆在积水路面行驶或被水淹后,导致发动机损坏,以及为减少损失所支付的必要施救费用(注意:二次启动导致的发动机损坏不赔)。
可放弃场景

  • 北方内陆干旱地区:年降雨量少,城市排水系统完善,涉水概率极低;
  • 非“泡水车”:车辆长期停放于高地,无被淹风险;
  • 驾驶习惯谨慎:遇积水路段主动绕行,不强行通过(深度超过轮胎1/2时,涉水风险已显著上升)。
    例外:南方多雨城市(如广州、深圳)、沿海台风地区,或常行驶于农村、山区等易积水路段,建议购买,发动机维修成本高昂(更换发动机约2万-10万元,远高于涉水险保费,通常约100-300元/年)。

新增设备损失险:非改装车辆可“弃”,改装玩家可“选”

保障范围:车辆发生事故后,导致新增设备(如导航、音响、尾翼、行李架等)的损失。
可放弃场景

  • 原厂出厂车辆:未加装任何非原厂设备,保障需求为零;
  • 低价值新增设备:如加装行车记录仪(成本约500-1000元),即使损坏自行更换更划算。
    例外:改装高价值设备(如音响系统成本超2万元、定制尾翼超5000元),建议购买,避免事故后“血本无归”。

车上人员责任险(乘客座):常 solo 出行/短途通勤可“省”,家庭用车可“备”

保障范围:事故中导致车内司机或乘客伤亡,保险公司按责任比例赔偿(通常按座投保,每座保额1万-10万可选)。
可放弃场景

  • 常 solo 出行:车内仅驾驶员一人,无需乘客座保障;
  • 短途通勤:日常行驶距离短、路况好,事故概率低;
  • 已有其他保障:如乘客自有意外险(保额不低于50万),覆盖意外身故/伤残,可重复叠加。
    例外:家庭用车,常载老人、小孩等“高风险人群”(儿童、老人事故中更易受伤),建议购买,每座保额建议不低于10万,总保费约50-100元/年/座。

附加险中的“小众险种”:多数情况可“弃”

部分附加险因保障范围极窄、保费低但实用性差,多数车主可放弃:

  • 精神损害抚慰金责任险:仅保障“事故中导致第三者或车上人员精神损害”的赔偿,实践中法院判决精神损害赔偿概率低,保费约20-50元/年,但出险率不足1%;
  • 车轮单独损失险:保障轮胎、轮毂单独损坏(如爆胎、轮毂被撞裂),但普通家用车轮胎更换成本约400-800元/条,4条轮胎总成本远低于保费(约100-200元/年),且若因事故导致轮胎损坏,通常可在车损险中一并理赔;
  • 修理期间费用补偿险:车辆维修期间,按每天300-500元标准补偿“租车费或通勤费”,但家用车年均出险1-2次,每次维修约3-7天,补偿总额约1000-3500元,保费约100-300元/年,“性价比”较低。

这些险种“不建议放弃”!基础保障要筑牢

尽管部分险种可“省”,但以下险种对多数车主而言是“必选项”,保障缺失可能导致“小事故倾家荡产”:

  1. 车损险(机动车损失险):保障车辆自身损失(碰撞、倾覆、火灾、爆炸、外界物体坠落等),2020车险改革后,车损险已包含“盗抢险、玻璃险、自燃险、发动机涉水险、不计免赔险”等,保费约1000-3000元/年(根据车辆价值浮动),是“保自己”的核心险种,尤其新车或价值较高的车辆(如超20万元),必须购买。
  2. 第三者责任险(三者险):保障事故中“第三方人身伤亡或财产损失”,建议保额不低于200万(一线城市建议300万),目前豪车维修成本高昂(如劳斯莱斯维修费超百万),人伤赔偿也可能超百万,三者险是“避免负债”的关键,保费约1000-2000元/年(200万保额)。
  3. 医保外医疗费用责任险(附加险):保障事故中“第三方使用医保外药品/器械”的费用(如进口支架、特效药),普通三者险不保此项,但实际中医保外费用占比可达20%-30%,保费约50-100元/年,性价比极高,建议必买。

如何判断“哪些险该买”?三步决策法

  1. 看车辆状况:新车/贵重车→优先保自己(车损险);老旧车/低价值车(如<5万元)→可放弃车损险,只保三者险。
  2. 看驾驶习惯:新手/常跑高速/拥堵路段→加强三者险(300万)、车上人员责任险;老司机/短途通勤→可适当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